目的地搜索
动态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津”“承”团结共育“石榴籽” “计”往开来同话民族情——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纪实
2024-07-31 16:15  


7月15日至18日,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石榴花开”民族团结实践团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赴承德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领会·了解民族团结历史

一座山庄,半部清史。作为享誉世界的文化遗产,承德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是一座历史文化的宝库,是一座民族团结的丰碑。实践团成员首先来到此地,在一景一物之间,踏寻历史足迹,追求文化内涵。在参观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了解到,避暑山庄既是为了“避暑”而修建,更是为了实现团结边疆少数民族、巩固国家统一而修建,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历史上民族分裂的难解之结,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

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要充分利用好此次社会实践的机会,开展好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各项活动,为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贡献自己的力量。

融入·浓厚民族团结深情

实践团深入承德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哈里哈镇八十三号村开展民族团结实践活动。实践团分别与围场县教体局、八十三号村共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共建基地”和“民族团结教育实践基地”,并向村委会捐赠了民族团结书籍、科普类读物以及天津师范大学出版的《青少年科技博览》期刊。

实践团成员在村里进行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并发放了民族团结教育三折页。此外,实践团还举办了“科教兴国,信创有我”科技展,教村民制作石榴籽衍纸画和“石榴籽精神版VR眼镜盒”,为村民进行了格斗机器人展示,并带领村民一起歌唱《爱我中华》。

见证·感受民族团结力量

实践团赴第十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塞罕坝机械林场开展学习实践。在塞罕坝展览馆,实践团学习了塞罕坝初代林场建设者顽强拼搏的精神、“六女上坝”的事迹以及“夫妻坚守望火楼”的故事。在尚海纪念林,实践团学习了塞罕坝林场首任党委书记王尚海同志及无数塞罕坝人勇于开拓的精神。在月亮山上,实践团见证了林场绿意葱茏、生态和谐、广袤无垠的美丽画卷,领略到了百万亩人工林海的伟大成就。实践团成员结合自己的参观学习体会和亲身感受,在现场录制了《拨打绿色手机号 接通美丽塞罕坝》微团课。

交流·学习民族团结经验

实践团前往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和承德博物馆开展学习交流。在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实践团成员聆听了学院打造以“一坝”即弘扬塞罕坝精神,“一庄”即避暑山庄历史文化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研究,“一话”即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推广及研究与实践、“一非”即区域各民族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主要特色的“四个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体系的介绍。

在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承德市文化创意产品研发中心,实践团参观了满族刺绣创新工作室、滕氏布糊创新工作室等七个“非遗”工作室,在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凡魅力的同时也深刻感受到了承德作为多民族聚居地的文化多元性。

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研学体验基地”,实践团参观了“书同文”、“语同音”、“业同兴”、“人同心”四部分内容,详细了解了普通话的发展历程以及普通话对于搭建起各民族交往交流桥梁的重要作用。

在承德博物馆,实践团参观了《望长城内外——清盛世民族团结实录》展览,通过一幅幅图片、一件件文物了解清代民族关系发展和多措并举维护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历史,感受汉藏满蒙等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印记,领略中华民族的影响力和向心力。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石榴花开”民族团结实践团会将此次社会实践的成果转化为促进民族团结的动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争当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者、示范者和践行者,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来源: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权归天津师范大学所有